文章摘要: 湿地日与海绵城市
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
森林、海洋、湿地
2月2日则是是世界第23个湿地日
我们对森林和海洋并不陌生
而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
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
自然湿地包括
沼泽地、泥炭地、湖泊、
河流、海滩和盐沼等
人工湿地主要有
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
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
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而海绵城市的理念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
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传统住宅区 | 宅间雨水花园
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传统住宅区 | 停车场雨水花园
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传统住宅区 | 活动场地
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传统住宅区 | 宅间道路
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传统住宅区 | 车行道
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新型住宅 | 地库顶板小区园路
◇新型住宅区 | 地库顶板小区广场
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新型住宅区 | 地库顶板小区绿地
二、绿色屋顶海绵策略
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绿色屋顶策略中,表面种植绿色植被,用以吸收雨洪期间多余的雨水径流,通过植物根系净化过滤,将雨水收集到雨水桶进行存储回用;绿色屋顶底层有轻质土层、防根系穿透层、排水层以及防水层等多层结构保护,同时能保护建筑表层,多样植物搭配的绿色植被层可以吸收建筑热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开敞型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设计有基本结构层,同时屋面坡度大于2度,以有效汇聚、收集雨水。
◇密集型绿色屋顶
密集型绿色屋顶荷载承受能力较高,能够种植覆土较高的乔木、灌木,打造景观体验丰富的屋顶花园。
◇低荷载坡屋顶
屋顶结构顶板荷载不能满足绿色屋顶结构和植物荷载,其坡度较大,绿色屋顶结构容易滑落,抗风性较低,不能实施绿色屋顶。雨洪期间雨水排放至建筑周边,增加内涝风险,雨水浸泡危害建筑地基。坡屋顶长期受到雨水冲刷,屋檐、屋脊结构损坏,加剧建筑老化。可以增加屋檐排水槽、雨水管、雨水桶等结构,组成坡屋顶雨水收集系统。
总的来说,海绵城市的开发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其意义不仅在于对雨水的收集利用处理,更在于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在于人类为之前对环境破环的一种补偿。对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海绵城市用自然的思想,极力追求自然的雨水模式,最大限度的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真正的做到了低影响开发。我们虽然无法完全弃用城市中的灰色设施如下水道,但我们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环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找到一种完全顺应自然的解决模式,彻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